第A03版:生活·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月起微信发布假消息可判刑
秋冬家居巧“养生”
中国式过马路(中)
11月,来一次“赏银”之旅
滑行在长江之上
淮南豆腐水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月起微信发布假消息可判刑
朋友圈转发消息不可再任性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作为一款通信工具,不仅是朋友之间联系的纽带,更成为大家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微信广泛应用,朋友圈里的信息也让人真假难辨。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11月1日起,朋友圈发假消息,最高可以判刑7年。消息一出,即被各大网络转载,引发了网友广泛关注。

转发消息需细辨真伪

伴随着微信的越来越深入及用户增加,微信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正在一步步显现出来。微信朋友圈,这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渐变为“危信圈”,诈骗信息、谣言、迷信、低俗信息正在“圈里”漫延,朋友圈变身谣言集散地,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中山大学研究人员在去年12月初推出的《谣言分析报告》中指出,微信谣言中65%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三大死亡焦虑主题。此类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大多喜欢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并配大量图片,来唤起大家的死亡恐惧情绪。据腾讯安全团队发布的《2015网络生态安全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8月,全国共受理网民举报247.8万件。其中,微信安全中心在2015年7月间便拦截谣言204.4327万次,其中多数来自用户举报内容。

为了整治当下网络环境下层出不穷的虚假消息,以及防治此类消息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日前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网友点赞“不明觉厉”

“有时候,也不知道消息真伪,只是出于好心发出来,提醒大家注意,但无意中也成了谣言散布者。”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原本只是出于一种爱心,动动手指就能帮助别人的事,没想过消息的真假。朋友圈以中老年人偏爱转发养生信息,年轻人常常转发社会新闻和求助信息为主。有网友表示,网络谣言大多都是为了赚取更多眼球,吸引人们点击和关注。很多人在不辨真假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转发,不仅不能传递正能量,还可能会引起社会恐慌。

“朋友圈发布假消息”入刑惊呆了一众网友,不少网友点赞“不明觉厉”,希望能借此有效减少朋友圈假消息泛滥的情况,但也有不少网友对新规的执行效果表示担忧。网友“王先生”指出,微信朋友圈假消息之所以泛滥,微信运营商应该负起很大的责任。微信运营平台应起到基本的不良以及虚假信息过滤的作用,而非只做甩手掌柜。仅仅规定在微信发布假消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却没有追究微信运营商的主体责任,没有从发布平台的规范化抓起,势必会影响新规的执行效果。

如何快速辨别谣言

朋友圈里的假消息可谓层出不穷,时不时就会有人转载一两条真假难辨的消息,其中有“心灵鸡汤”,有爱心求助求救,甚至还有一些“独家消息”“内幕消息”,如何快速识别这些谣言?首先,搜索帖子,看是否是老帖,特别是一些求助类和分享类信息。此类谣言往往具有重复性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更换个地点后再次传播。其次,查证信息源头,看是否可靠,重点针对研究报告类、养生类、排名类信息。消息源是否权威是判断谣言的重要标准,谣言的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大多来自一些段子手账号,其一贯的发帖内容都比较水。对那些谣言频次较高的微信公众号,网友在阅读其发布的文章时要格外小心。此外,还要看其专业定位是否与消息主题相匹配,一般来说经常发心灵鸡汤的账号,在医学问题上就不如医疗专门号来得可靠,当然医疗专门号还要看其是否有权威机构认证。 (刘元香)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