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10·17邀你一起,携手精准扶贫,共同实现小康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10·17邀你一起,携手精准扶贫,共同实现小康

 

廉村镇韩庄村通过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脱贫致富,图为村民文艺队在新建的村文化广场演出

叶邑镇老鸦张村整村推进及移民搬迁项目

下汤镇袁庄村扶贫搬迁安置点

下汤镇林楼村发展万亩桃园

辛店镇刘文祥村布朗李

库区乡东许庄村新民居

鲁山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村四棵树乡张沟村

辛店镇桐树庄村林果采摘园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右三)在叶县调研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

河南农大教授吴国良在夏李乡油坊头林果产业园指导

下汤镇林楼村河道治理工程

尧山镇东竹园村村民在新村游园休闲

张良镇郭沟村乳鸽养殖项目技术培训会

今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弘扬扶贫济困、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时代新风,深入开展和积极参与扶贫日系列活动,对于决战决胜扶贫攻坚,共同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我市扶贫日的主题是“10·17邀你一起,携手精准扶贫,共同实现小康”。全市各县(市、区)以全国扶贫日为平台,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参与扶贫事业。

攻城拔寨,战马嘶鸣;全面小康,号角催阵!近年来,在摸透贫困地区的“底子”,找出不同地区主要致贫因素的同时,我市进一步推动扶贫开发向精准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转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陆续编制《平顶山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出台了《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平顶山市贫困地区扶贫奔小康建设规划》,加大对各级各类扶贫资源的统筹整合,扎扎实实推动了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调动整合各种资源,变外部扶贫“输血”为“造血”,不仅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面貌和群众生活,也为扶贫事业创造了成功经验。叶县贫困村资金互助社成功运行,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鲁山县做大做强产业扶贫,大力创新专项扶贫、行业支农资金精准扶持贫困户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去年我市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改革创新,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发展循环农业为载体,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建设扶贫特色产业,全年完成整村推进56个村,稳定脱贫5.1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改革扶贫考核办法,落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扶贫合力,帮扶到村到户,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扶贫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鲁山精准扶贫探新路 创新机制显成效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正是鲁山县董周乡铁家庄村人最幸福的时候。每天看着自己果园里摘出的一筐筐梨被装车运走,村民郭庆伟满脸笑容,“家家有果林,村民脱贫致了富,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3年,铁家庄村通过到户增收项目实施,新增梨树种植面积800亩,其中65户贫困户栽种650亩。至此,全村3100亩丘陵地全部种上了经济林,其中种植梨1800亩,成为全市有名的梨生产专业村。

鲁山县属于秦巴片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2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555个行政村,总人口93.8万,其中贫困人口10.6万,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0%。近年来,该县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将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发展特色产业落实精准扶贫,以整村推进促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县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搞好科学扶贫顶层设计 依靠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更加注重依靠行业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专项扶贫和帮扶工作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

2013年,鲁山县扶贫办、发改委联合出台了《秦巴山(鲁山县)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和《鲁山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吹响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角。瞄准扶贫主战场,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着力啃硬骨头,全力解决“常扶贫、不脱贫”“年年扶贫年年贫”的老问题。不断完善贫困县考核、创新体制机制,改进资金使用方法……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的实施,正在改善着群众生产生活,让贫困群众增收更持久。

首先,建立健全县、乡、村扶贫开发责任制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扶贫开发责任,在县政府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中设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县直部门完成年度脱贫人口、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及帮扶贫困户专项指标;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和办法。

其次,建立健全有利于扶贫攻坚的导向机制。全面落实县四大班子包村扶贫、县直单位定点包村扶贫、党员干部包户扶贫制度,完善包村包户扶贫责任制和考核办法。以贫困户为重点服务对象,制订年度扶贫规划、项目实施计划,优先解决贫困村公共服务提升项目等。进一步明确党员干部包户制定脱贫计划。

最后,大力创新专项扶贫、行业支农资金精准扶持贫困户机制。一方面将全面创新小额贷款和互助资金运行机制。以该县拟下达到户项目资金计划、贫困村项目申报审批表为信用担保,各乡(镇)金融机构营业部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和启动贫困户产业项目发展。创新发展贫困村贫困济困联合会,把村互助资金作为风险担保金存入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向贫困村投放担保金5倍的商业小额贷款,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另一方面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搬迁扶贫安置点,规划和设计与贫困户经济能力相适应的安置点规模和居住户型,实现深山区群众梯次搬迁。

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成效显著

多年来,鲁山县通过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以来,全县有效解决了10万多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699元提高到2014年的6366元。

专项扶贫入村到户。2011至2014年期间,鲁山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和第五期世行扶贫资金17681万元,积极推进整村推进、搬迁扶贫、到户增收、科技扶贫等扶贫重点项目。专项扶贫资金入村到户,扶持贫困户4963户发展旅游、种养业等,直接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以专项扶贫为载体,鲁山县坚持基础设施连片建设、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发展集中布局,初步形成了西部山区靠旅游,沙河以北乡镇靠经济林,沙河以南乡镇靠高效种植业的规模产业发展格局。

行业扶贫力度不断增强。近年来,鲁山县各相关行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精准定点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在2013年以来,各级行业部门投入专项扶持资金在7亿元以上,促进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目前,该县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行业扶贫,该县自然村通水泥或柏油已达35%;3年来教育入园率达7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8%;新农保参保人数达81.63万人,占乡村户籍人口的97.9%。

社会扶贫星火燎原。近年来,鲁山县大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的社会氛围,继续加大招商力度,特别是注重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龙头企业的引进,促进贫困乡村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配合各级定点扶贫单位通过理思路、谋发展、定规划,帮扶贫困村引项目、争资金,发展经济。4年来,各定点扶贫帮扶单位先后为贫困村引进项目190个,投入资金1552万元。各界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向各贫困村捐助资金、物资达3500万元,援建建设项目87个。

去年,国家能源局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制定光伏扶贫工程,这是国家第一个将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新能源与扶贫结合起来的政策。鲁山县被确定为光伏扶贫试点县,在电力企业的支持下,该县将利用3年时间,全力发展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立五大集中式光伏扶贫工程片区,并以此为平台形成养殖种植、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条,预计可带动该县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做大做强产业扶贫 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近年来,鲁山县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围绕特色抓发展,培育发展农家乐旅游、食用菌、蔬菜、林果、蚕丝家纺等扶贫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县有龙头带动,乡有特色产业,村有生产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扶贫发展格局。

在乡村旅游产业方面,根据产业扶贫发展规划,该县围绕“山、佛、汤”核心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县建成乡村旅游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5家,乡村旅游服务接待服务区30处,覆盖了尧山、赵村、下汤等12个乡(镇)43个村,农户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

在食用菌产业方面,该县重点做好食用菌的技术引进、品种改良、基地建设,促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去年,全县378个村5万多户种植食用菌,产值16.1亿元。

在林果产业方面,以团城、熊背、四棵树等贫困乡(镇)为主的辛夷生产基地达2.5万亩;以辛集乡张庄村为中心,覆盖3个乡(镇)18个村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已达1.2万亩;以背孜乡为中心辐射5个乡(镇)的核桃基地达1.5万亩;以董周乡五里岭村为中心覆盖3个乡(镇)12个村的梨产业园已达2.6万亩。

在蔬菜产业方面,该县以张良镇为中心的平原乡(镇)按“两菜一粮”“三菜一粮”间作套种模式种植蔬菜,面积达79600亩,带动4个乡(镇)1.3万户4.9万人脱贫致富。

在蚕丝家纺产业方面,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去年,全县放养柞蚕卵5000公斤,涉及10个乡(镇)82个村6130户,产鲜茧2200吨,产值6380万元。

从“解决温饱”到“促进发展”再到“缩小差距”,从“向贫困宣战”到“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扶贫攻坚的目标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艰巨。站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新的历史起点上,鲁山县将牢牢扭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攻方向,对照群众所思所盼制定务实的扶贫举措,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群众满意的扶贫成果。

叶县多措并举立体扶贫 全县动员合力攻坚

住上新楼房,走上水泥路,在家门口有一份工作,这曾经是常村镇西刘庄村贫困户多年的梦想。而在今年,他们纷纷搬进了干净整洁的新院子,在家门口发展特色林果种植业,从此,“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生活成了历史。

像西刘庄村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大变化的山区贫困小山村在叶县还有很多,而“导演”这一场山乡巨变的正是叶县采取的大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一系列立体扶贫新举措。

叶县在2002年首次被确定为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10多年间,叶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统筹规划、政策扶持、资金整合、连片开发、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转变,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大地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筑强扶贫堡垒

2012年,位于叶县叶邑镇澧河岸边的老鸦张村(该县为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始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该县整合扶贫项目资源向老鸦张村倾斜,架桥修路、搬迁换房、挖渠打井,迅速改变了老鸦张村的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

短短3年内,从“进出两难”到通村公路连组入户;从危旧不堪的房屋到一栋栋漂亮的新屋舍;从环境脏乱差到洁净靓丽;从不得不走出门打工维持生计到实现家门口依托产业致富……老鸦张村人的生活也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近年来,叶县以整村扶贫开发为载体,以整合捆绑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2002年至2014年,该县共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1.3亿多元,其中70%用于贫困村以整村推进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该县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特别是在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工作中,以“两修”(修道路、修饮水工程)、“两建”(建新房、建院落)、“两清”(清垃圾、清障碍)、“两绿”(村庄绿化、道路绿化)为标准,对扶贫、财政、新农办、涉农部门及定点扶贫单位项目资金加以整合,协调交通、教育、卫生、电业、水利、土地、林业等职能部门将项目资金向试点村倾斜;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综合投入,广泛动员、引导群众自行投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硬件建设是贫困村建设发展的基础,也是贫困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该县扶贫办主任贾晋明说,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的巩固和加强,是该县扶贫攻坚战的坚强堡垒。

金融扶贫“双轮驱动”助推精准扶贫

目前,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两方面的鲜明特色:一是地域上的“集中连片”,另一个则是突出“精准”,避免“撒胡椒面”,改“漫灌”为“滴灌”。 而以“扶贫开发小额信贷”“贫困村互助资金”等扶贫项目为主要方式的金融扶贫,能够有效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脱贫和发展,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近年来,叶县充分发挥金融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新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模式、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等有效举措,推动金融扶贫到村到户,有力助推了叶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为叶县金融扶贫的一张特色名片,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广泛为困难农户提供生产性借款,成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有力途径。通过近10年的发展运行,逐渐在叶县贫困地区落地生根。截至去年,叶县成立资金互助社的贫困村已达到88个,累计发放借款1.3亿元,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2060万元,实现了持续滚动发展。

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叶县互助资金试点创造出的“一次投入、滚动发展、互相帮助、效益多样”的扶贫开发新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称为“叶县模式”,并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全面推广。

如果说贫困村资金互助项目帮助贫困群众甩掉“贫困帽”,那么扶贫开发小额信贷项目则加快了叶县贫困地区群众发展致富的步伐,让贫困群众有了致富的底气和能力。该项目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提供数额一般在10000至50000元之间的贷款,为贫困农户发展致富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叶县坚持“抓培训、扶产业、保重点”和“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以及“稳中求进”的小额信贷工作原则和方法,共投入财政资金142万元,累计拉动金融机构向农村投放小额扶贫贷款2840万元,按期还贷率达100%,1200余户贫困户5000余人受益,重点扶持了种、养、加工及运输等行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扶贫到户小额贷款发放贴息工作,该县12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贫困农户,实现了年人均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贫困人口整体脱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扶贫加智力扶贫 打好扶贫攻坚“组合拳”

位于叶县南部山区的辛店镇刘文祥村,扶贫开发前,因缺乏主导产业严重制约着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从2006年开始,叶县依托到户增收、科技扶贫等产业扶贫重点项目,以及“雨露计划”等智力扶贫项目,大打扶贫攻坚“组合拳”。针对该村阳光充足、山坡地多的特点,帮助贫困群众引进林果种植。并选取扶贫项目集中投放到该村,通过到户增收项目、互助资金项目,对贫困种植户进行补助,为贫困户发展林果产业提供资金保障;通过“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帮助贫困村民提高林果种植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及项目的整体效益。

如今该村的230户村民中,发展黑李、油桃等特色林果业的就有190多户,全村的果树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林果种植业已逐渐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据统计,2013年以来,叶县以科技扶贫项目、到户增收项目为载体,投财政扶贫资金280万元,在夏李乡、水寨乡、辛店镇等地,实施科技扶贫项目6个,扶持贫困户294户,种植经济林2873.71亩;投入资金1080.31万元,安排16个贫困村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扶持了1100多户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

目前,叶县贫困地区已经形成了畜牧养殖、小杂果、蔬菜、水产养殖、食用菌等5大主导产业,贫困村人年均增收1300元以上。

多年来,在扶贫攻坚“组合拳”的推动下,叶县持续推进智力扶贫,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据统计,2002年至2014年,该县“雨露计划” 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54.8万元,培训学员16703人,其中,技能型培训7423人,实用技术培训1900人,引导性培训7380人,累计转移就业11430人,受益农民增收1亿多元。

随着“雨露计划”的实施,其内涵在叶县贫困地区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内容涵盖了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逐步实现“教育培训一人、就(创)业一人、脱贫一户”和“一户一技能”目标。

与此同时,叶县在扶贫攻坚“组合拳”中,还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争取各机关单位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帮扶,引导单位、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利用自身资源,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形成扶贫合力。

——扎实落实定点扶贫工作。根据省、市安排和叶县出台相关文件要求,省、市、县三级共有150家单位对叶县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帮扶单位累计向贫困村投入物资1000多万元。

——行业扶贫力度逐年增大。就在今年,水利部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5170万元;交通局确定了81条通村公路项目,总里程达102公里。

多年来,叶县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在扶贫工作中不断创新,年年实施新举措、事事都有新套路、步步踩在扶贫鼓点上,顶层设计精确制导、政策措施成龙配套、具体打法富有特色、瓶颈制约定向突破、创新模式可以复制,成效显著、亮点频出,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经验、做出了贡献。叶县人将以创新鼓起扶贫攻坚的风帆,定将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谱写扶贫开发的历史新篇章!

(本报记者 张亚丹)

(图片由鲁山县扶贫办、叶县扶贫办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