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化体育
3上一版
 
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出
范军:我跟平顶山非常有缘分
10岁崔翰翔夺得两块金牌
耻辱出局! 荷兰无缘欧洲杯
举办老年趣味运动会迎重阳节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0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范军:我跟平顶山非常有缘分

 

10月13日下午,范军在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孙聪利 摄

“这是咱曲艺界的一次盛会,我早上不到7点就出发了。”10月13日下午2时许,在市区鹰城广场欧式剧场,范军坐在台下欣赏着舞台上的河南坠子展演,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

有着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表演学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众多头衔和荣誉的范军给人的感觉是亲切、自然,提到我市“中国曲艺城”命名2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他脱口说出了开头儿的话。

从鹰城一举成名

“我跟平顶山非常有缘分,20年前,我就是在这儿成名的。”范军说,1995年10月,当时20岁出头的他第一次来平顶山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那次演出被范军称为自己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那一次,他和于根艺老师搭档表演的相声《戏迷学戏》获得了满堂彩,他从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中直有关单位和解放军系统的34个曲艺团队的947名曲艺工作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曲艺节牡丹奖”,这奠定了范军未来的艺术地位。《戏迷学戏》也成了他的成名作。同年,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录制、播映《戏迷学戏》,范军从此声名远扬。成名后,1997年,他获得国家文化部第二届全国相声大赛曲艺政府奖——金狮表演奖。

“第一次来就感受到了平顶山人民的热情和对曲艺的热爱。”范军回忆说,平顶山是有名的曲艺之城,传统曲艺在这片土地上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这个平台上以曲会友,并得到了中国曲艺界的高度认可,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创新艺术形式,保持曲艺生命力

说起传统曲艺的发展现状,范军显得有些严肃,他说,河南省是文化大省,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是河南曲艺的四大鼓曲,多年来名家辈出,但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群众娱乐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传统曲艺逐渐受到冷落。主要表现在传统曲艺队伍缩减、年轻演员太少等方面。

“要想保持曲艺的生命力,就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范军说,曲艺是最接地气的,最能反映群众喜怒哀乐的艺术形式,直到目前,这一形式在群众中仍很受欢迎,这一点从宝丰县马街书会延续700多年而不止就可以证明。

范军自己已经开始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方言话剧,是范军尝试的新艺术形式,他把曲艺与话剧结合起来,组成了近50人的创作和演出团队,在国家一级编剧王宏的帮助下,创作出的第一部河南方言话剧《老汤》一经面世,广受好评。他们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囊括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文华奖等省内大奖。目前他们正在筹备第二部方言话剧《老街》,准备把有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搬上舞台。“第三部准备创作《老家》,一部更比一部好。”范军信心满满地说。

他还说,曲艺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通过政府部门主导联络、整合曲艺团体和队伍,引导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

“曲艺作家、艺术家担负着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文化创新的先锋。积极地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获得灵感、提炼主题,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用新的时代精神进行艺术的创新,为繁荣和发展曲艺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范军说。

(本报记者 孙聪利)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