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生活·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如何安全搭乘电梯?
醉享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冷气”
沪上鲁迹录
我看广场舞(二)
父母的爱情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上鲁迹录

 

上海是鲁迅人生的最后一站。这一站他待了10年,于是难免留下一些生活、工作或活动的旧迹,以及后人纪念的场所,我私下把这些称作“鲁迹”。

沪上鲁迹经过调整后集中在虹口区,包括多伦路、鲁迅故居、鲁迅墓及鲁迅纪念馆。有人把多伦路美称为中国“现代文学”重镇,在我看来,还可定性为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第一街,因为鲁迅、茅盾、郭沫若、瞿秋白等红色文学巨匠及革命文学作家多曾在这里活动过,1930年3月2日召开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场就在这条街上。行走在鲁迅留下足迹的这条街上,虽然时隔几十年,犹然可以感受到它跳动的革命文学脉搏。

还有鲁迅故居——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一幢红色砖墙三层单开间的楼房,与时下城郊的农民自建房相若而造型“旧式”一点。许多读过一点鲁迅著作或者研究资料的人都清楚,鲁迅自从1933年4月搬进来后,这幢小楼的下层一直作为会客室和餐室使用。二楼则分为前后两截,前间是卧室兼工作室,靠窗放着许多读者熟悉的书桌和藤椅。三楼前房是其子海婴的卧室,后边是客房,瞿秋白曾经住过一段时间。

在这处故居生活期间,鲁迅写了大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此外,在这里提倡木刻版画,编辑整理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在这里致电祝贺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这里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这里——1936年10月19日5点25分,走完了人生道路。

因为“虹口是鲁迅在上海战斗的十年中居住和活动的地方”,所以鲁迅公园也选址于此。原在万园公墓,1956年迁建的鲁迅墓也在其中。墓区占地有两三亩。四周青松环绕,翠竹掩映。花岗石墓台上矗立着巨大的墓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墓前是鲁迅铜像。原在山阴路隔壁的鲁迅纪念馆,也于1956年移至公园里面,并在1999年再度改建。这个占地4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的纪念馆,从各个角度介绍了鲁迅在文学创作、对外文化交流、对敌斗争、追求真理等方面的业绩和成就,是园内鲁迅纪念馆中最具规模的一座。其以两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形式构建,颇有中国气派和地方特色。行走其间,仰先贤伟岸,看乌云飘过,既是心灵的沐浴,也是世事的历阅,并非一般游趣所可比拟。

(彭妙艳)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