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平煤神马集团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明确节点 倒排工期 确保如期建成投产
生命的坚守
实行更加严格措施应对大气污染
主动适应新常态 合力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的坚守

 

本报记者 毛玺玺

“一个心内科医生,如果能在X光机下认认真真做上5年的心脏介入手术,我认为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前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而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张领在这样的手术台前已经站了22年。

张领曾在北京跟着胡大一学习过一年,胡大一对他高度认可。

7月24日,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侯激流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胡大一来我市讲学,一名老红军慕名找他看病,看完之后,家属问道:“您走了,以后还想找您看病怎么办?”

“你直接找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张领医生,心血管病,他看和我看一样。”胡大一说。

“病人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是我的工作时间”

天寒地冻,雪花纷飞。2013年冬的一天,凌晨3点,沉睡中的张领被电话铃声惊醒。

一个激灵,张领坐了起来,一手摸到手机,一手习惯性抓起衣服,三下五除二穿好。他心里知道,这又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

“张主任,急诊转来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情况不好,需要马上手术。”果然,心内三科副主任李满生在电话里急促地说道。

一步跨下五级台阶,奔到大门口。“喊了好几声喊不应。坏了,门卫不在。小区大门打不开,怎么办?”两米多高、顶部带着刺刀一样防护装置的铁栅栏门挡住了心急如焚的张领。

抢救一个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要争分夺秒。雪花打在脸上,摇晃着冰冷的大门,张领恨不得飞出去。顾不了那么多,他决定翻门。午夜的路面又硬又滑,跳下去的那一刻,他下意识地保护双手,却崴了脚踝。“不要紧,只要手没受伤就好,要靠它挽救病人的生命。”

“那天夜里我值班,是从宝丰转来的急诊。当时,病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不停地呻吟‘疼死我了,我要活不成了’,情况危急,我只好赶快给张主任打电话。3点15分,主任就到了医院,将近4点下的手术台,手术很漂亮。病人千恩万谢,说捡回了一条命。”李满生回忆道。

安顿好病人,张领这才感觉到脚踝在隐隐作痛。

“医生的使命就是守护病人的生命,少睡一个觉,崴了一下脚,与挽救一条生命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张领语速极快,干脆利落,讲到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情节时,他一脸灿烂,“冲锋上阵,这太正常了,抢救病人哪还分什么时间点?病人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是我的工作时间。”

张贴在市二院心血管病房楼四楼电梯口、署名为堵双贵家属的一封感谢信,也证实了这一点。

2014年12月5日,张领在郑州参加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年会。夜里近12点,突然,他的手机响了,是科室值班医生蔡华打来的。

58岁的病人堵双贵心脏病突发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三科,点名让张领做手术,态度十分坚决:“我信任张领,我哪儿都不去。”

“先溶栓抢救控制住病情,我立刻赶回去。”见劝阻不成,张领在电话里拿出了解决方案。

深夜,高速公路上大雾迷漫,不顾旅途危险,张领赶回了医院,没有半刻停歇,马上投入手术。12月6日凌晨4点50分,手术结束。早上刚过8点,仅休息了3个小时的张领来到病房,见堵双贵病情稳定,他才放心向郑州赶去。

当天手术的病人,张领当天一定要再查看一遍,确保病人无事才放心,22年来,他一直如此。有一次,从早上8点到次日早上7点半,历时23个半小时,张领连续做了20台手术。同事们知道他累坏了,劝他回去好好睡一觉。没想到,刚到8点,他又准时来到病房,对这20个病人一一“巡查”。

“查完房确认病人都很稳定,他紧绷着的神经才放松了下来,倒在值班室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心内三科护士长杜慧娟说。

“睡醒后全身关节没有一处不疼的,但救治了那么多病人,我很高兴。”张领一脸成就感。

“和命悬一线的病人相比,我承受的算得了什么”

“穿着二三十斤重的铅衣,在X光机下连站23个半小时,捏着细如头发丝的手术器材,手指不停事儿,那么辛苦,关节咋会不疼呢。”杜慧娟说,辛苦倒在其次,关键是张领在用自己的健康换取病人的健康。

治疗心血管疾病,很多情况下离不开心脏介入手术,这样的手术必须在X光机下进行。今年47岁的张领1989年大学毕业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 1993年开始站在X光机下,这一站就是22年。

除了雷打不动每周二、周四在本院做手术外,其他时间,省内一些市、县级医院请张领做手术也是常事儿。22年来,张领平均一年要做500台心脏介入手术。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加上患者“点将”,最近几年,张领每年经手的手术都在1000台左右。

翻开张领办公室放的2014年、2015年的记事台历,每天几台手术在上面标注得清清楚楚。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去年张领做了1000余台手术;今年截至7月23日下午6点,他做了553台手术。

“X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人体有损伤,射线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险性就越大。即使不至于致癌,人体免疫能力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医生,他比谁都清楚。”李满生说。

7月7日是张领的手术日。下午临近6点,结束了当天的第十台手术,张领走出手术操作间,脱下身上的防护装备——两件防护铅衣、两件防护铅裙、两个铅围脖和一副铅眼镜,总重近15公斤。

“就这还没算上防护铅帽。一个防护帽两三斤重,手术量小了还行,量大的时候戴防护帽脑部负重不利于精神高度集中,担心影响手术,索性就不带戴。好在头部有颅骨保护,问题不大。”张领说。

防护铅服是短袖,胳膊和手是防护不到的。说起这个,张领这样理解:“手术对精准度要求非常高,有的手术器材相当于一根头发丝那么细,这就要求手部、腕部灵活自如,手和胳膊承受不了那么重的铅衣。为了把手术做漂亮,这些可以忽略掉。”

而张领的健康已经在损耗。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有个药匣子,里面装着六七种药。由于长期接触X射线,张领脱发、鼻子容易过敏;加之手术量大、压力大,他还有胃病、关节痛、失眠的老毛病,往往要靠吃止痛片、安定片来维持。每逢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他一定要吃安定片保证睡眠,“手里攥着的是患者的生命,我必须保证精力充沛地站在手术台前,全身心投入手术”。

“慢性病无所谓,但近些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发烧,这倒让我很头疼,担心影响手术。所以一有感冒苗头,我就赶快大剂量吃药,防止病情发展。我当然知道这样对健康不好,但说实话这样的病我生不起,影响手术怎么办?”近几年,张领还通过打流感疫苗来预防感冒。

唯病人至上的张领,却唯独没有把自己的健康放在心上。2011年张领得了痔疮,其间不断出血,一直没有腾出时间去治疗。2014年9月2日,周二,张领的手术日,当晚做完最后一台手术,他发现裤子上有一片血——痔疮又犯了。出血量很大,他这才开始重视,向老熟人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李云霞“请教”。

9月3日,李云霞诊治后“命令”张领住院做手术。办完住院手续,张领又溜回单位做了一台急诊手术。9月4日,李云霞电话催他去术前谈话签字,他坚持把当天的7台手术全部做完后才赶了过去。

“提前给你说好,痔疮切除手术术后会很疼,一周之内必须多平躺,不能站立,要减少活动量,否则不利于切口恢复,趁这次手术你也正好歇歇,别太拼了。”9月5日,给张领做完手术,李云霞交代道。

答应得好好的张领,很快又“变卦”了。9月7日凌晨2点,市二院心内三科来了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床上的张领接到电话二话没说就要往单位赶,刚一下床,伤口处一阵疼痛袭来。

怎么办?

张领当即通知护士给他注射了一支止痛剂,又吞下止痛药,抓起衣服咬牙咧嘴就跑出了病房。此时,距离他的痔疮手术仅仅过去一天半时间。凌晨3点多,这位病人挽救了过来。走出手术室,放松下来的张领突然感到一股刺痛像电流般穿过周身,他一把摁住手术室外的座椅扶手,额头上渗出了汗珠。

这种钻心的疼还是没有能够让张领停下来休息。

两天后的9月9日,周二,是张领的手术日。带着痔疮手术后的疼痛,他又站在了X光机下。这一天,每做完一台手术,趁工作人员消毒、铺设新的手术台的间隙,张领就趴在手术室隔壁房间的床上休息几分钟来缓解疼痛。当下一个病人进来,他又咬紧牙关站在手术台前。那一刻,他的心中只有驱除病人的病痛,却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疼痛。

“和一个个命悬一线的病人相比,我承受的算得了什么。”张领话语中透着一股坚毅。

随后,在他住院的半个月时间内,不管是他手术日内的平诊病人还是突然而至的急诊病人,张领依然没有丢下任何一个。

“医生应该像充满激情的战士,有需要就要冲上去”

张领是我国第一批获得心脏介入手术准入资质的医生,2002年以心内科专业全省笔试第一的成绩晋升副高职称,2008年被省专家组免评晋升正高职称,当年全省仅有两人免评晋升。张领还是我市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被省政府授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还获得过省“五四青年奖章”,被国家卫计委选定为心血管病讲师。

今年7月11日,张领在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选举大会上被推选为主任委员。会上,市医学会秘书长秦爱华说:“张领,以后你就领着‘平顶山的心血管’往前奔跑吧。”

这是褒奖,更是重托。

7月14日一大早,家住卫东区、今年61岁的张庭贺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三科,找张领做复查。当天,距离张领挽救他的生命已4年。

“这儿是俺家老头重生的地方,是张主任给了俺家老头第二次生命。”提起张领,张庭贺的老伴儿高二琴道出了感谢。

2009年12月,张庭贺因患有重度冠心病前往北京市一家国家顶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就诊。“喘不上气, 头疼欲裂,像是被劈开了一样,整个后心后背都疼,心脏像是要炸了。心想着到了大医院,肯定有救了。”说着说着,张庭贺的情绪就激动起来,“没想到医生说我病情严重,做不成手术,支架、搭桥都不行,让我回去。一下子我感到很绝望。”

2010年元旦过后,从北京回来的张庭贺一直靠药物勉强维持生命。2011年7月,张庭贺的病情恶化,有人向他提到了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张领。那时,张庭贺心存质疑:“北京顶级医院的医生都给我‘推’出来了,张领能行?”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庭贺找到了张领。经诊断,张庭贺患有重度冠心病,心脏4支主血管中有3支已经严重堵塞,堵塞程度最重的在95%以上,最轻的也有90%的堵塞。同时长期的心肌缺血引起他严重心衰,心脏明显增大。这样的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很差,在手术台上随时都有出现心脏骤停的可能,这是手术最难的地方。

万一病人躺在手术台上起不来了,会不会有医疗纠纷?可是,如果不紧急救治,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没有迟疑,张领反复观看了十多遍张庭贺的冠脉造影资料,最终选取了成功率和安全性最高的一套救治方案。

“病人在手术中耐受力差是最大的问题,那就需要快打快撤,不恋战,平时放一个支架需要完全阻断冠状动脉血流15秒到30秒左右,这个手术则要提速到5秒钟。”这非常考验一个心内科医生的手术精准度和操作灵活、熟练程度。但是,张领做到了!2011年7月11日,他为张庭贺成功实施了冠脉介入手术。

“掉进河里快淹死了,我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又活过来了。我现在带带孙子,到湛河堤上拉拉二胡,唱唱歌,生活有滋有味。张主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为了救治病人不怕担责任,医德没的说!”如今的张庭贺精神矍铄。

行医不求闻达,只愿挽救病人于危急之中,张领化解病人沉疴,多少人慕名而来,他是自豪的。提起治病救人,他眼神明亮,精神抖擞,兴之所至,笑逐颜开,颇有成就感。

但提起家人,他歪头抿嘴,摊开双手,一声叹息:“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方面做得多了,那方面自然就做得少了。我承认,我对家人有愧。”

张领的女儿今年20岁,他和X光机在一起的时间比陪女儿的时间还要多。他坦言女儿对妈妈要比对他亲。

这也难怪。22年来,张领有一个习惯,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一定先回医院巡查一遍病人然后才回家。

张领家住矿工路,离市长途汽车站很近。早些年交通不便时,出差回来在汽车站下车后,每次他都绕过家门直奔医院。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发高烧,妻子打电话给快要到车站的他,但张领还是先去了医院。“发高烧有她妈妈陪着找医生就行了,心血管病患者往往情况很危急,我不回医院看看不放心。”张领说,对于家人,他做得确实不够,他感谢家人这么多年来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自2005年担任心内三科主任后,每年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二上午都是张领守在科里值班,“兄弟们跟着我那么苦、那么累,过年了,让他们都回去,我留下。”

张领酷爱战争题材的纪实片,常把自己看成冲锋陷阵的战士,听诊器和手术刀就是他的武器,心血管疾病就是他要攻克的堡垒。“我给自己的奖赏就是在每年春节假期手术很少的时候,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集的14本录像带,花28个小时看完。连续看了5年,看了5遍。抢救病人犹如打仗,医生应该像充满激情的战士,有需要就要冲上去,果敢迅速,雷厉风行,能吃苦肯奉献,没有委屈,不讲条件。一台台漂亮的手术,就是一场场胜利!”治病救人,张领甘愿鞠躬一生。

22年来,手术台上的病人如同走马灯,不断地变换着,唯有不变的是张领的坚守。

7月26日,张领(右)在手术室里给病人做手术。 本报记者 李志勇 摄

7月26日,张领(前右)给同事交代术前事项。 本报记者 李志勇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