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喜上“梅”梢
鹰城教师司永要赴郑捐献造血干细胞
拒不整改消防隐患
防汛抢险应急演练
赵家姐弟三人喜入户
请灭虫“专家”进稻田
普通中专学校第一次录取月底开始
2015年省工业节能产品认定开始申请
平顶山市新城区管委会 2015年上半年制止“双违”工作评比结果公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7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上“梅”梢

 

1961年秋,省博物馆讲解员、不满20岁的李喜梅,面临一个重要选择。

那是国庆节后的一天,李喜梅被省博物馆时任馆长饶兴义叫去谈话。领导开门见山:我们河南是文物大省,馆藏大批珍贵的古旧字画。这些古旧字画需要揭裱修复,但咱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经过研究,决定派你去北京荣宝斋学习古旧字画的揭裱修复技术。

什么是装裱?什么是揭裱修复?荣宝斋又是做什么的?李喜梅对此知晓不多。但有一点她很清楚:装裱和揭裱修复,都是技术活儿,而且新中国的建设、古旧字画的保护需要这一门技术。

省博的领导真是慧眼识珠,因为李喜梅的确是一位蛮拼的姑娘。1942年2月,她出生于南阳。上完高小,在1954年哥哥参加空军之后,她这个“一姐”就顶上做起了“一哥”。当时新中国百废俱兴,她白天放羊,帮父母养家,夜里去夜校学习。放羊的同时还要拾柴,拾得多了拿不动,她就用草编成绳,把柴火捆起来,放在羊背上驮回去。她说:“拿不动,我就想办法,让羊替我拿。”路人看着这个小小的女孩儿,赶着羊,羊背上驮着捆绑的柴火,纷纷投来赞许的眼光。

还有更让人“点赞”的,是她去找市长要工作。她去了市政府,看到屋子就进:“我找市长,我要工作,我们家有困难。”看她认真的样子,办公桌前的“叔叔”笑了:“你太小了,孩子,等你长大了,我们安排你工作。”把她劝回去了。

但“市长”并没有等她真正长大。1957年3月,15岁的李喜梅进入原国营南阳冷冻厂,成为她至今都引以为豪的正式工。接下来,新中国筹备十年大庆,先是省商业厅,后是省展览馆调她做讲解员。1961年,省博物馆从开封迁到郑州,她便留下来做了讲解员。

坎坷的童年和辗转的工作经历,养成了她执著、坚韧和敢想敢干的性格,也使她相信,只要肯学肯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于是,李喜梅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决定,信心满满地奔了北京荣宝斋。

荣宝斋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它的揭裱修复技术,一直享有盛誉。

李喜梅到荣宝斋后,主要师从李品三、张贵桐学艺。这两位都是业界顶尖的专家。因为是为新中国、为文物大省河南培养人才,荣宝斋也很重视,一切以快出人才为标准,免去繁文缛节,摒弃门户之见。这里的老师,李喜梅谁都可以学;对李喜梅,谁都可以教。一方学得认真,如饥似渴;一方教得仔细,倾囊相授。三年之后,李喜梅掌握了全套的装裱和古旧字画的揭裱修复技术。

学成归来,李喜梅就在省博物馆从事书画装裱和古旧字画的揭裱修复工作。后来,她先是调到南阳老家,后又调到平顶山工作直到退休。但作为知名专家,她一直在组织的视线之内,处于随时听用的状态。在这期间,她主持过河南省首届书画展的装裱工作,主持过迎接日本宗道臣归山的古旧字画的修复工作,帮助解决武汉军区原军医学校教学挂图的装裱问题等等,均受到广泛好评。

从事装裱时间久了,李喜梅一方面深深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神奇,另一方面,她也深深感到了传统技艺的不足。按她的体会,传统技艺共有四大缺陷:一是慢,以装裱一幅书画挂轴为例,一般要20天以上;二是难,不要说初学者,即便是技艺熟练的老手,操作起来也要百倍小心;三是差,质量问题多,中小事故在所难免;四是贵,成本高,有人就说“画得起裱不起”。

她想起刚学装裱时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她看到一幅裱好的字画有点高低不平,装裱人叫“鼓肚凹腰”。她就问老师,老师告诉她,这是没操作好出现的事故,我们做了一辈子,一辈子小心谨慎,但还是免不了。当时她暗下决心:我现在先好好学,等掌握了技术,一定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李喜梅开始进行革新。她的革新,也得到了著名书画家谢瑞阶,著名文史专家、省博物馆原副馆长韩绍诗等的大力支持。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完成了大小技法的革新40多项。装裱一幅挂轴的时间由20多天缩短到5天左右,操作由两人减至一人。但她还是感到太难、太慢。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胶膜高温压粘法装裱问世的消息。李喜梅听到后,非常高兴,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和韩绍诗老先生沟通后,决定停止研究。但老先生要她把学到的传统方法和革新成果整理出版,以免失传。

1998年,李喜梅的《中国书画装裱技法传统与创新》一书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她把学到的传统知识和技法,以及自己的革新,都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原想有了这本书,也算是对自己装裱生涯的一个总结,从此不再操这个心了。没想到一个电话,让她松弛下来的心又紧张了起来。

打电话的是韩绍诗。这位一辈子致力于文物保护的老人说,不行呀,喜梅,你还得研究。胶膜高温压粘法装裱对文物保护非常不利,一是干裱,没有水分,书画失掉了水润色泽,作品少了神韵;二是高温加速纸质老化,缩短书画寿命;三是很难揭裱。

怎么办?

当时,平顶山还没有胶膜高温压粘法,究竟怎么样,李喜梅没见过。她和老伴儿朱文义商量了一下,决定外出考察,而且要到文物多的地方去。于是,在1998年冬天,老两口冒着严寒,去了陕西省和甘肃省博物馆,在那里,热情的同行异口同声地告诉他们:作为文物保护,坚决不能用新法!

考察回来了,结论很明确,那就是:继续干,把研究进行到底!

要研究,就得有时间。1999年,她和老伴儿又商量了一下,决定提前退休。那时,她刚刚评上高级职称和市里的拔尖人才。一退休,就意味着津贴没了,奖金福利也没了,但她义无反顾,“自立项目、自投资金、自讨苦吃”,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之中。

那么,究竟从哪里入手呢?经过认真考虑, 李喜梅决定从研究传统法和胶膜高温压粘法的优缺点入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研究认为:传统法的精华是湿裱、自然(低温)干燥和手工操作,问题是慢、难、差、贵;胶膜高温压粘法的优点是快、平、防虫防潮,问题是高温干燥和干裱。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黏合剂和挣平法上。

这就明确了主攻方向:研究新的黏合剂和挣平法。经过几年的反复探索,李喜梅终于研究出用文化胶水做原料配制的新型黏合剂,代替传统的糨糊;在挣平法上,用平挣法来代替传统的竖挣法。

这事情现在说来十分简单,但研究过程十分庞杂、烦琐。用哪种胶水?胶水和水的配比?用什么样的水?仅这些就进行了数不清的试验。黏合剂成了,如何把它刷上去,这又牵涉到工具的改进。李喜梅昼思夜想,坐卧不宁。用辊子代替刷子,是她从轧路机铺路上得到的灵感,进而又发明了辊拓法代替传统的刷托法,丢掉了使用1600多年的棕刷和排笔。在这个过程中,李喜梅人也瘦了,头发也白了,血压最高时达到过260毫米汞柱。但值得欣慰的是,新法终于成功了,装裱一幅挂轴从原来的31道工序20多天减少到14道工序几个小时。2006年,新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名称是“中国书画装裱与保护的一套手工操作法”。

李喜梅用新法装裱了一件作品,进行了连续1000次卷放的破坏性试验。结果证明,新的装裱法是成功的。和传统方法相比,新型黏合剂的使用可固色、固件、防虫、防霉,使水润色泽充足,便于操作和揭裱;以平挣法代替竖挣法,免去了托心、上墙和砑光这三道最慢最难的工序,一下子使装裱变得简单起来;以辊拓法代替刷托法托画心,使这道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工序变得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虽然获得了专利,但李喜梅还不满意,她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她要让新法不仅好用,还要好学。

5月29日至31日,在市区炎黄国学堂书画室,李喜梅和朱文义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喜梅手工装裱法”传授班。在自称“黄埔一期”的8名学员中,7名学员此前的装裱知识几乎为零。三天之后,他们都装裱出了基本让人满意的作品。

传授班结束时,李喜梅说:“你们的作品,基本合格,尤其是托画心,全部合格。托画心也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我们当年,别说三天,三个月都上不了台。我们这个技术,就是简单易学,在家里就完全可以操作。你们可以放着音乐,喝着茶水,轻松自如地享受自书自裱、自画自裱的乐趣,真正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说到这里,李喜梅老人十分开心,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本报记者 郭振会)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