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57载,我们一起走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57载,我们一起走过

朝气蓬勃的平顶山日报社采编人员
朝气蓬勃的平顶山日报社采编人员
2011年12月20日,平顶山新闻网主持人在直播间对话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马俊欣
万人相亲大会现场火爆
2009年鹰城春季汽车·家装建材博览会开幕式
 

(上接第一版)

在汝州市大峪镇大泉村,记者一行深入采访驻村第一书记张现会,写出了1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大山一样的情怀》,全面展现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心为了群众的高尚情怀。市委书记陈建生看到报道后,专程前往大泉村看望张现会,称赞他为全市党员干部树立了为民服务的好榜样。

先进典型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河南新闻阅评》刊发专题阅评文章予以表扬。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也在新闻阅评上做出批示,对平顶山日报典型带动的做法给予肯定。

2014年,我市遭遇了建市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在市委、市政府正确科学领导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打赢抗旱减灾攻坚战。为真实全面记录下这一值得载入平顶山史册的壮举,《平顶山日报》打破常规,拿出3个版刊发23000多字的长篇通讯《鹰城不会忘记——2014我市抗旱减灾纪实》。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服务百姓,深情藏沃土

潮之所流,是目之所及;社会变迁,是情之所系;民生疾苦,总关笔底波澜。情系百姓、服务读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多年来,《平顶山日报》秉持“与时代同步 与读者同行”的办报理念,深耕本土、深入生活,把笔和镜头对准百姓,倾听民声,关注民情,热情讴歌群众的创新创造,真实反映百姓的所思所盼。

《平顶山日报》开设的“权威发布”专栏,刊登权威部门发布的与读者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信息;开设的“好人之歌”“百姓故事”专栏,讲述鹰城百姓的生活故事,聚焦亲情、友情、爱情,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开设的“温馨提示”专栏,刊发政府部门的实用信息和有警示性的社会新闻,服务百姓生活;开设的“建议与呼声”专栏,刊发本报受理的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读者意见等,督促相关部门解决。

《平顶山日报》还紧密结合平顶山的实际,设置了生活·旅游、文化、读者之声等专副刊版面,服务读者生活。为适应网络时代读者的新需求,《平顶山日报》及时设置鹰城e事版,整合报社旗下众多新媒体的资源,精心挑选一周以来的网络热点、活动预告、网友热拍等,打造成鹰城网友和读者交流的平台。

上世纪90年代,顺应时代的发展、群众的期盼,1994年1月1日,平顶山日报社创办了《平顶山晚报》。

21年来,《平顶山晚报》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弱势群体,开展舆论监督,以平民亲民的面孔,以贴身、贴心、实在的服务,以丰富的信息量,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市场,迅速成为平顶山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都市类主流媒体。

细数晚报的成长历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2000年12月19日,《平顶山晚报》获评河南省“一级报纸”荣誉。从这一年起,在由河南省87种报纸参加的综合质量评比中,平顶山晚报连年获得“一级报纸”称号。

2002年1月1日,《平顶山晚报》由四开八版扩为四开十二版。

2004年1月1日,《平顶山晚报》再次改扩版,改为四开十六版。

2004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成功着陆,当天上午,《平顶山晚报》首次刊发号外。

2005年,《平顶山晚报》步入全彩出版时代。

2006年1月1日,《平顶山晚报》进行第5次扩版,由四开十六版扩为四开二十四版,分为A叠和B叠,A叠以新闻为主,B叠为专副刊。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当年4月下旬起,晚报记者沿着中国革命的足迹,先后采访了上海、嘉兴、南昌、井冈山、赤水河、宝塔山、杨家岭、南泥湾、西柏坡、双清别墅等地。在省内,记者分赴确山竹沟、桐柏叶家大院中原三军会师地、“将军县”信阳新县、淮海战役最后决战地商丘陈官庄等地采访,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红色记忆》,报道在鹰城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2010年5月,平顶山晚报荣膺“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十强”。

《平顶山晚报》创办的百姓热线、百姓服务、天天副刊、鹰城夜话、逢春苑、社区才艺展示等品牌专版专栏享誉鹰城。

记者不仅是“社会观察家”,也是“社会活动家”。平顶山日报社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读者广袤的沃野中。在办好报纸的同时,通过组织、策划社会活动,打造现代传媒,提高核心竞争力。

《平顶山晚报》2013年推出的寻找鹰城最后的抗战老兵,2014年发起的微能量点亮微心愿活动、邀市民晒全家福等活动引起强烈反响,吸引众多读者参与。此外,《平顶山晚报》多年来持续开展的爱心成就大学梦、万人相亲大会、车博会等活动接了地气,聚了人气,已成为百姓喜爱的著名品牌。

勇于改革,积蓄新力量

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

平顶山日报人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信任,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没有满足于做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者,而是勇敢地去做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和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人事制度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平顶山日报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胆魄,在河南新闻界率先实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对内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实行聘任制。1993年至今,报社通过多轮全员优化组合、竞聘上岗,有50多名年轻干部先后进入报社党委和中层领导岗位,70多名业务骨干先后被聘为副科级行政职务。“双聘制”使人事制度由过去的“相马”变成了“赛马”, “赛马”赛出了群马奔腾的活力。

——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前,报社编辑、记者的工资比照行政单位的工资标准发放,干多干少一个样。改革后,编辑、记者的收入与工作量和稿件质量挂起钩来。工资制度的改革调动了编辑、记者多写稿、多编版,多写精品稿、多编精品版的积极性。

——创新经营思路。报社要发展,钱从哪里来?只有搞经营,自己挣钱。1993年春,时任平顶山日报社社长的贾汉专程到北京拜见了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邵华泽说,报纸是“天”,经营是“地”,报纸出了问题,“天塌了”;经营搞不好,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地陷了”。邵华泽的这一说法形象地把经营和办报提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改革之初,这一极富改革远见的提法深深地影响了平顶山日报人。从此,循着这一办报和经营理念,我们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千方百计搞好经营,广告收入大幅增加,推动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创开放办报之风。为更好地服务鹰城百姓,《平顶山晚报》设立了百姓热线版和百姓服务版,开通热线电话和短信平台,打开大门办报,把报纸与百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用人创新。1993年以来,报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录事业发展所需人才,先后从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招录应届大学毕业生共160多名,为采编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报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经营创新。2004年8月1日,平顶山报仁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为我省地市报印刷厂第一家成功改制的企业。此外,报社广告部以活动带广告,举办了万人相亲、车博会、中秋商品特卖会、鹰城年货大集等多项大型活动,广告营销如火如荼。

——守牢本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全国不同地区的新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共享共有。新形势之下,得本土者才能得区域。《平顶山晚报》每天用一半以上的版面做本土新闻,用地方品牌赢得读者。为了吸引读者,2013年1月6日,鹰城首份社区报——《平顶山晚报·鹰城社区》出版,因为与市民很近,所以很受欢迎。

…………

在历史的镜头面前,我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平顶山日报》的创新成果:

——1989年1月1日,平顶山日报社实行自办发行,为报社发行开创了一条新路。

——1992年4月,报社迁入新落成的办公大楼,实现了微机输入、激光照排、胶版印刷,从此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完成了报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1996年6月25日,微机化的新闻采编中心正式运行,采编人员从此告别了纸与笔,标志着报社顺利完成报业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2000年12月1日,平顶山新闻网正式开通,此后迅速成为影响力和访问量较大的地方门户网站。

——2010年10月,平顶山手机报发布。

——2013年,报社新媒体中心成立,党委就提出组建传媒集团的构想,加快了向“全媒体”战略转型的步伐。

今天,当翻动《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我们也像所有的劳动者一样,盘点自己的创新成果,不禁为自己曾经的汗水、曾经的思考、曾经的抉择而自豪。

繁花满树,迈向新征程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事业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鹰城人民。

1982年以来,平顶山日报人高举改革创新大旗,不畏艰难,求新求变,不断提升办报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各项事业阔步向前。

——办报质量稳步提升。平顶山日报社“两报”编校质量及综合质量持续全省领先。《平顶山日报》连续7届14年获得河南省“十佳报纸”荣誉称号,是全省地市报社中唯一创此纪录的单位;《平顶山晚报》多次被评为“一级报纸”,综合质量位居全省都市类报纸前列。因为成绩突出,2015年4月24日,市委对平顶山日报社进行通报表彰。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度全省报纸编校质量抽查中,《平顶山晚报》和《平顶山日报》的差错率分别为万分之0.5和万分之0.6,分列全省80家参评报纸的第二位和第五位,受到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通报表彰。2005年,《平顶山日报》刊发的通讯《矿井里走出来的院士》荣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14年,《平顶山日报》刊发的通讯《“汽车上的乡政府”:一个流动的为民服务站》又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三等奖。两次问鼎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是平顶山日报人始终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与读者同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结果。

——报业经济红红火火。从1989年1月1日起,《平顶山日报》开始自办发行,发行量得到快速攀升。目前,《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的发行量均有6万多份,是复刊之初的近5倍。凭借在平顶山主流权威的金字招牌,加之新颖丰富的营销活动,平顶山日报社广告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平顶山日报社印刷厂成功实现股份制改造,成立平顶山报仁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功后,平顶山报仁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在确保“两报”(《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印刷外,开展灵活多样的经营创收工作,经营收入连续上升。此外,报业多种经营也风生水起。2008年,报仁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与河南万通汽车集团共同投资1000万元建成平顶山世纪丰田4S店。2013年,平顶山世纪丰田4S店盈利500多万元,经营业绩连续四年位居华北地区第一位,公司经营回报率300%。随后,世纪丰田濮阳4S店投入运营。为扩大党的舆论阵地、实现多媒体融合,平顶山日报社积极尝试,先期投资500万元在市区主要街道建设党报阅报栏,在大力进行公益宣传的同时,也取得一定的收益。在发行、广告、印刷和多种经营的“四轮驱动”下,报社多元化经营战略成效明显,报业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报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平顶山日报社在坚持内部行政职务和专业职务聘任的“双聘制”、人才公开“招聘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基础上,又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职工考勤、业务研讨等90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靠体制机制管人管事、以制度规定约束员工的浓厚氛围。随着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报社已形成了一支梯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报业开拓发展积蓄了力量。目前,在册的采编人员190人,具有正高职称的7人、副高职称的32人,占采编人员总数的20.5%,中级职称的79人,中高级职称人数占采编人员总数的62.1%;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中,各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者占总数的20.5%,具有高级职称者6人。报社先后获得“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中国地市报报业发展五十强”“全国报纸发行先进集体”“全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影响力十强”“全国城市党报发展创新奖”“全国阅报栏户外媒体经营创新大奖”“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五十强”等50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荣誉。

——报业传媒正融入全媒体时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平顶山日报社新一届党委具有宏阔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贴中心、接地气、求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中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应势而动,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平顶山日报人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抢占网络舆论高地,使其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的新兴主流媒体。2014年以来,平顶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初步实现了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发展事业的目标,形成了网站(平顶山新闻网)、论坛(鹰城网事论坛)、手机报(平顶山手机报)、微信(平顶山微报、掌上鹰城)、微博(平顶山晚报新浪微博)等多种媒体形态齐头并进、融合互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今年6月底,平顶山新闻网日均访问量达到4万人次,最高日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鹰城网事论坛注册用户达到32万,日均发帖量1000余篇;平顶山微报用户数超过5.6万人,日转发量接近10万人次;平顶山晚报新浪微博粉丝超过8万人,掌上鹰城粉丝达到1.1万人。平顶山日报社初步形成了报纸、网站、移动传媒等多种媒体形态齐头并进、融合互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报业传媒正融入全媒体时代。

穿越时空隧道,历史的步履深沉而坚定。平顶山日报社不乏创业的艰难,但更多的是与时俱进的种种喜悦。回首几代报人承前启后、辛勤跋涉之路,我们不禁心潮澎湃。

人们不会忘记,1982年平顶山日报复刊时,只有田鹤鸣、宋心海、李光宇三位老同志办过报纸,其他的人都是一张白纸,都是通过自学干起来的。当时的办公地点在建设路中段——今天的体育路与建设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建二公司的办公楼上,楼上有好多单位挤在一起办公,被称为“万国楼”。22名工作人员寄居在10间旧房里,一些单身的同志只能在办公室内住宿,办公和印刷设备几乎是一无所有。当时印报在五一路市印刷厂,两者相距3公里,无论刮风下雨,编辑都要到印刷厂的校对室值班,直到1984年,报社迁入市委党校办公楼,条件才稍有改善。

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最艰难的事是新华社电稿的接收,当时采用条式摹写机输出,需人工用剪刀和胶水对多个纸条进行剪切和粘贴才可形成一份完整的稿件。为了节省时间,每天晚上8点,编辑要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收听时用录音机录下来,一句一句听写下来后,再上报纸的要闻版……

历史不会忘记,平顶山日报走过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从黑白印刷到今天的彩色印刷,从复刊时的四开小报到今天的对开八版大报,从当初的财政全额拨款到现在的不吃“皇粮”的传媒集团,从最早的十几名办报人员到现在数百人组成的采编经营队伍,从当年简陋的办公环境到今天的现代化办公大楼,从传统的手工编采到全面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弹指间,平顶山日报社57年的征途留下精彩无限,招展着时代风流,为报业迈向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不断加剧,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组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对现行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是生存之需、发展之需,也是大势所趋。

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后,将依托自身发展优势整合已有经营性资产,组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户外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物资供销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演艺会展有限责任公司等经营实体,助推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开创主业功能更加突出、产业支撑更加多元、服务发展更加有力的发展新格局。

57年,对一座城市发展而言时间虽短,对于报业的长远发展,足以支撑一次壮美的起跑。57年,对于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平顶山日报人,足够积累一次破茧化蝶的力量。

晨光熹微,又一轮新的太阳喷薄而出,照耀今天这个非凡的日子。对于鹰城报业而言,今天是历史画卷上一个特殊的坐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宣告成立,鹰城报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凝聚力量,薪火相传。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行各业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下,在集团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再接再厉,创造无愧前人、不负来者的辉煌业绩,为我市全面转型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樊建伟)

(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