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网络语言应拒绝低俗化
方便群众的改革越多越好
用心关爱
下期话题预告:难忘师生情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语言应拒绝低俗化

 

(资料图片)

话题背景

6月2日,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召开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粗鄙语言的报告》显示,“尼玛”“屌丝”和“逗比”位列前三。

遏止网络脏话的生成和传播

梁云祥 (汝州夏店乡)

文明的网络用语能丰富语言系统,但不雅甚至暴力的网络语言,将对网络秩序造成不小的冲击。对网络不文明语言的清理迫在眉睫。此次发布网络脏话“黑榜”,具有较现实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但更重要的是完善网络不文明语言的标准和衡量细则,从根本上祛除网络脏话产生的土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使用网络语言一样如此。规范日益泛滥的不文明网络语言刻不容缓。减少、杜绝不规范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伤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

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应该起到表率作用,积极使用文明、规范的网络语言。此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网络语言暴力执法,针对由于网络脏话进而发展成的网络暴力问题,及时严肃追责。只有严管严惩,才能遏止网络脏话的野蛮生成和传播。

遵守道德规范 提高素质修养

于炳绅 (天津市河东区)

互联网本是大家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丰富知识、发表感怀的平台,所以理当有一个健康纯洁、高雅文明的环境氛围。适当使用一些网络语言并不为过,或许还能活跃气氛、便于沟通。但是,对于那些低俗、肮脏的语言就不能任其泛滥。网络应该是有识之士方便交流的阵地,而不该是散布恶俗语言的场所。

有些人刻意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语言,诱惑不明真相者跟着一起混淆视听、扰乱秩序,终将蔓延到现实中来!因此,不论是网络还是现实,都应遵守道德规范,提高素质修养。

应积极启动预警反馈机制

曹海容 (西南科技大学)

低俗网络语言已经危害到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并渐渐有演化为网络暴力之势。低俗语言正在破坏着社会公共规则、触犯着道德底线。网络平台应该积极启动预警、反馈机制,在探索实名制方面下功夫。

预警机制作为一种前瞻性的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过滤掉低俗言论。网络平台可以设置一些黑名单词语,主要包括辱骂、歧视方面的词语,网友在发布的时候若有出现类似语言,则不能发布成功。同时积极畅通反馈渠道,受理网友举报的低俗语言、辱骂性言论,采取屏蔽、删除等措施,情节严重者还可追究其法律责任。

网络平台可以设置实名制的门槛,并联合其他平台将实名制常态化。当公民带着“身份”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自然会相对谨慎,从而净化互联网环境。

媒体要率先发力

梅天顺 (平煤神马集团四矿)

作为一名老年读者,我一直对诸如“屌丝” “尼玛” “逗比”等这类低俗语言深恶痛绝。这些低俗语言严重污染了人们的语言环境,尤其是毒害了众多热衷网络、辨别力尚差的年轻一代。

之所以出现网络低俗语言,除了网络发言呈现匿名性难以追责之外,还与媒体的纵容和传播分不开。“屌丝”一类低俗网络语言我们经常在媒体上见到,这样无形中就给网络低俗语言提供了生存和传播空间,也误导了大批读者。

尽管净化网络语言需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但加强媒体的自律,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因此,媒体要率先抵制使用低俗网络语言。

自觉远离抵制网络低俗语言

刘选启 (湛河区人大常委会)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词,可谓精华与糟粕并存,高雅与低俗同现。那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诸如位列“黑榜”前三的“尼玛”“屌丝”和“逗比”,就让人觉得俗不可耐,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极易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面对网络低俗语言,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学会远离、自觉抵制和坚决不使用。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当客观辨证地看待,既不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对它不闻不问,不加约束,任其泛滥和蔓延。特别是对那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要予以坚决抵制,自觉远离,做到不信、不看、不转,不使用,从而净化网络语言环境,避免污染语言文化。

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刻不容缓

靳丹丹 (湛河区委组织部)

网络语言有的随意篡改、乱用成语,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让人乍看之下觉得莫名其妙。更有的粗鄙不堪,突破文明底线。网络语言亟须约束和控制。

一是使用网络语言需要审慎,在正式的书面文本里,除了有特殊语境的需要,网络语言的使用都需要审慎一点,更不必说网络粗俗语言了。二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媒体在用语上要严格遵守并达到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使读者在阅读、收听、观看媒体的传播内容时得到积极、正确、规范的引导。三是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媒体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上的监管,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标准。

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邱利刚 (湛河区马庄街道办事处)

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刻不容缓,是一个社会系统过程,需要形成合力。

依照法律建章立制,按照制度管人管事让低俗者受到法律的严惩;媒体和网络要及时有效地管理,加强自律,并提高自身的责任,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对低俗语言进行屏蔽;不断提高受众的文化水平和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文明程度,不能个人情绪化,引导他们对网络低俗语言进行抵制,做一个有文明素质的人,才能跟上文明时代的步伐。

网络低俗语言是语言“雾霾”,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每一位网民要自觉“卸载”那些低俗粗鄙用语,使用健康文明的规范用语,我们的网络语言交流生态就能回归健康,回归文明。

低俗网络语言与文明背道而驰

翟红果 (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文明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准,文明礼仪是我们社交的通行证。网络粗鄙低俗的语言,实际上是美丑不辨、是非不清、善恶不分。网络低俗语言不仅传播极快,而且迅速向现实生活蔓延,甚至逐渐演变成人们的口头禅。这不仅极大影响我们的生活,腐蚀人们的思想,更严重的是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与培育践行社会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规范网络用语,是对公共秩序的遵守和维护。我们要自觉抵制网络低俗语言,用积极向上的语言进行文明交流沟通,共同促进网络环境健康文明,努力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好网民。

网络语言 文明更重要

张军停 (郏县李口镇)

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具有正能量、文明的网络用语大量涌现的同时,不少低俗、具有侮辱倾向甚至暴力倾向的网络语言也不断地出现,这些低俗的词语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对汉语的纯洁性、网络秩序等也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如果任由网络低俗语言泛滥,恐怕谁都会是受害者。遏制网络脏话,塑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需要形成合力。

其一,需要法律介入,让低俗者受到法律的严惩;有关方面要针对网络语言及时出台标准和衡量细则,从根本上祛除网络脏话产生的环境和土壤。其二,需要媒体和网络的有效管理,起到自律和自我管理的作用,提高自身的责任,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对低俗语言进行屏蔽;要加强网络语言暴力执法,针对由于网络脏话进而发展成的网络暴力问题,及时严肃追责,严管严惩,才能以儆效尤。其三,需要提高每个信息发布者的素质,提升每个人的文明程度。

净化互联网环境势在必行

谈宁 (西南科技大学)

网络低俗语言的蔓延归根到底来自于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在自由表达的环境下,彰显个性成为潮流,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使用网络热词是必需的,以此表明他们紧跟时代潮流,没有被互联网淘汰。同时,互联网环境下的匿名性营造了网络低俗语言生长的温室,让这种“自由表达”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互联网绝不是秀低俗的保护伞,净化互联网环境势在必行。这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对互联网传播制定适宜的管理规则,维护互联网绿色环境。绝对的自由就不是自由,我们保障每个人在互联网世界自由表达的权益,但是绝不允许低俗、色情的毒瘤一直存活。当然,要杜绝互联网低俗语言,传统媒体需起到领头作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别助长把低俗当个性的歪风邪气。

有扬有弃促革新

编辑絮语

据《网络低俗粗鄙语言的报告》显示, “尼玛” “屌丝”“逗比”等低俗用语,2014年全年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千万次以上,这些平日里难以宣之于口的脏话像野草一样在网络空间里疯长。

低俗的网络用语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尤其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危害更大。在一些学生的日常交流和作文中,这些粗俗语言已经出现了。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蔺玉红在发言中说,“部分青少年当面说人话,扭头在互联网上说鬼话。”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其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加入了新的元素,更显活力。但是,网络语言不应与“脏”为伍,那些低俗的、具有侮辱倾向的、不文明甚至暴力倾向的网络语言,即便是不恶意针对他人的个人情绪的恣意抒发,却还是因为互联网而被放大、被传播。与现实世界不同,在自发和自由生长的网络世界中,语言就更缺乏限制和约束,由此将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网络暴力。例如,在北外副教授微博举报主持人何炅吃空饷事件中,网友凭借毫无事实根据的脑补还原,对他人进行情绪性的侮辱谩骂和人身威胁。

因此,应对网络语言给予区分与甄别。对暴戾、低俗的网络词语应予“黑榜”曝光,更有针对性地净化网络空间;对积极向上的词语如“萌萌哒”“点赞”“给力”等予以肯定,以传播正能量、产生正效应。有扬有弃,方能促生网络语言的健康革新。 (墨墨)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