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理论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以“三严三实”凝聚转型发展精气神
论点摘编
社科研究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探析
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的新农业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6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科研究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探析

 

耿燕

在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是指人们对某种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观察、筛选分析、调查研究、实验,并通过理性思维所获得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的结论,它是一种知识化的潜在生产力。社科研究成果转化,就是把潜在的、虚拟的、间接的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直接的物质生产力以取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如何加快实现成果转化,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社科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当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社科研究成果有效供给能力弱,严重制约了成果的转化。社会科学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结项、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社科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论文、论著和研究报告,科研人员往往重“学术”而轻“市场”,这种观念的偏差使科研成果缺乏可转化性。另一方面,倡导科研单位自己搞成果产业化的做法,往往因其资金、技术、场地、经营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而事倍功半。

(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是政策投入不足。国家社科成果转化政策不够明晰,在科教兴国战略下,更多地偏重于“科技”而不是“科学”,更为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多限定在自然科学类,“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化项目”等资助都偏重自然科学类。针对社会科学具有间接性和长效性的转化过程而言,企业、市场都不愿投入。

(三)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不够。很多科研成果开发应用后,相应的研发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也没有明确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没有在企业、市场与社会科学研究之间建立更好的利益结合点,使得社科成果的转化不能获得市场的更多支持。

(四)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自然科学成果一般都通过宣传、试验、推广,甚至登记专利、公开拍卖和科技入股等方式去实现其价值和效益,而社会科学研究却几乎没有这样的中间环节和渠道。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要区分“首次转化”和“再次转化”。首次转化一般是指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首次发表,包括学术会议交流、学术期刊发表或出版,首次转化一般局限在学术界,范围有限。一般所指的转化是再次转化,是对科研成果价值的继续挖掘,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也可以通过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表现。

(五)缺乏合理的科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社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现象及其运行规律。其成果作用于实践,要通过各种途径,其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评价这些影响的标准是多样的,审视的角度是多方位的。目前对社科研究成果评价产生偏误,也正是由于成果评价上的这种表面性导致了科研人员目的上的功利性和应用上的无助感。

二、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社科成果转化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科研机构和社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科研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需要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建立起科研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科研政策,引导和加强成果的转化。科研管理部门需首先协调好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人员考核、晋升指标体系。鼓励产学研结合,这是实现社科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

(二)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疏通转化渠道。1.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化。2.建立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与形成内部良好运作机制的互动关系。3.客观科学地建立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我国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形成较为成型的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领域,亟待建立类似的专门机构,调研研究成果的转化情况,在企业市场与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畅通的机制。

(三)注重利用互联网,构建科研成果的共享平台。互联网时代,科研共享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一个科学的科研共享平台至少需要满足如下功能:1.在研项目跟踪管理服务,对项目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项验收进行跟踪管理;2.科研机构建设管理服务,对科研机构的内部运行、资质、人员结构跟踪服务;3.科研成果发布管理服务,对已经形成的成果定期更新,方便查阅;4.专家咨询服务,包括专家在线咨询、专家信息发布等;5.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的管理服务,记录历年的成果转化,为今后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经验。

(四)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比硬性的约束更能推动制度变迁。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中,利益往往难以量化。研究机构要按照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估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建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新机制;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动态更新”的岗位聘任制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