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规避运动风险 禁减体育活动
树立改革全局观积极探索实践 发挥改革试点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获批
假公济私
结缘军旅不言悔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避运动风险 禁减体育活动

(资料图片)
 

话题背景

教育部网站5月28日发布文件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预防和避免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但“不得以减少体育活动的做法规避体育运动风险”。

编辑絮语

因噎废食不可取

近年来,“温柔化的足球操” “上了4年小学没开过运动会”等对体育活动“严防死守”的做法屡见报端。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校因惧怕风险而不敢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不但不利于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会影响到孩子们健康成长。更恶劣的是由此而形成的恶性循环,那就是学校越是不敢开展体育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可能就会越差,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也就越容易受伤,学校承受的风险防范压力就越大。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简称《办法》)一出台,就得到许多校长的认同,尤其对《办法》中有关要求“学生家长在学生新入学时,应当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的真实信息”“鼓励家长或者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方式,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和转移机制”等表示赞许。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健康档案保密问题,对不适合参与体育课或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差别化对待问题,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免责范围划分问题,部分家长“所有责任都归学校”的态度问题……

《办法》虽然并不完美,但作为我国第一个针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办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减少体育活动的做法规避体育运动风险,其对加强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工作,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墨墨)

保证体育课时

曹海容 (西南科技大学)

体育课作为锻炼青少年体魄的课程,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规避运动风险而减少体育课时无疑是犯了因噎废食、矫枉过正的毛病,这样做得不偿失。保证体育课时,还要标本兼治。

体育课时的减少与学校的要求有直接关系。教育部门要肩负起监管责任,大力查处学校体育课时的落实力度,也可成立专门的查处执法队,纠察肆意侵占、减少体育课时的学校。还要建立问责机制、加大追责力度。

实际上,体育运动的减少皆因运动事故频发而校方怕担责,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师资、设施入手,规避运动风险。目前,我们体育老师的编制队伍缺口大,高素养体育教师稀缺。运动器材、场地的年久失修也是一大问题,由于体育作为升学指标的边缘学科,相关设施也难以跟进。校方要定期排查维修,保证安全的运动环境。

多管齐下促落实

刘选启 (湛河区人大常委会)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小孩子不是身体瘦弱,就是小胖墩……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饮食起居不规律外,不注意参加体育活动也是一大原因。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一些地方和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为避免发生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往往采取减少或取消体育活动、降低体育项目难度等,来维护学生安全。这种做法使学生减少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失去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机会,长此以往,身心健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落实好“不得以减少体育活动的做法规避体育运动风险”的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帮助学校改善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和环境,学校、老师要严密组织,按操作规程活动,做好现场保护,从而确保学生既完成规定的体育项目和课时,又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身心的锻炼,确保安全。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体的学生来说,应按照体育课程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和运动技能进行锻炼,并注意讲究规律,循序渐进,自我保护。

让体育活动走上正常轨道

邱利刚 (湛河区马庄街道)

在体育课中发生的一些意外事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一定伤害,同时也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地方拿规避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当挡箭牌,减少体育活动。

其实,体育活动很受学生们欢迎,是调解学生身心疲惫的润滑剂,不能因为一些意外伤害的发生,就减少甚至停止体育活动。现在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简称《办法》,下同),明确了学校体育运动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责任,为学校和体育工作者“松绑”,使他们能够放开手脚,按照要求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等体育运动,这是一项积极推动开展体育活动的好政策。

所以,我们应该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学校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家长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的信息,对不适合参与体育课或体育锻炼的学生,应减少或免除其体育活动。学校和体育工作者保证体育课正常进行,不仅是学生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切勿“一刀切”

王河 (西南科技大学)

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造成伤害是在所难免的,但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一个明确针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管理办法,使得不少学校采用减少或取消体育活动、降低体育项目难度等办法来规避风险。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办法》,明确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减少体育活动的做法规避体育运动风险。并从把运动风险防控纳入教育督导、自制体育器材需第三方评估、明确了学校体育运动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责任三方面为学校和体育工作者“松绑”。

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体育设施不符合国家安全要求,体育项目技术难度过大,体育老师在教学组织中出现疏忽,学生本身有先天疾病,运动中学生间发生的意外事件。要规避体育活动中的风险,不能单纯地“一刀切”,还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性、体育项目的难度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等细节,建立健全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制度。

建立健全防控机制

靳丹丹 (湛河区委组织部)

体育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缺乏了解,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要在不减少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规避体育运动风险,关键是要建立健全防控机制,预防和避免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是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多部门协调配合、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制定风险防控制度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

二是对于校园体育活动造成的意外伤害,要通过投保来减轻学校的压力,更需要依法治教,明确学校在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如果学校尽到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的责任,就不应该再追究校方责任,而如果家长不满意校方的处理,则要走法律程序,由法院审理、判决。

三是学校应当按规定安排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按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纳入学籍档案管理。对不适合参与体育课或统一规定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应当减少或免除其体育活动。

共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翟红果 (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尤其是一些难度大的项目存在一定风险,一些学校减少体育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要使《办法》能够真正贯彻落实,需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

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把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当作教育的大事来抓,坚决摒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切实建立防控事故风险机制,不折不扣把《办法》执行好、落实好。

二是媒体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对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事故,要站在理性的高度厘清教育方与受教育方的责任,公平报道,切忌“一边倒”。

三是家长要理性对待。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故要包容宽容,不纠缠,不取闹;对于一些需要赔偿的事故,切不可得理不饶人,要多沟通、多协调,提出合情合理的解决方式,而不是通过吵闹解决,影响教学秩序。

四是要依法治教。学校必须重视科学管理,积极发挥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监督的作用,建立平等的家校关系、建立健全学生维权机制,减少家校冲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营造良好环境 确保执行到位

吕府刚 (叶县县委办公室)

落实好教育部印发的《办法》,笔者建议,政府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在营造良好环境上下功夫,保障学校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一是强化保障,让学校“能”开展体育活动。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齐体育设施,充实体育教师队伍,为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二是厘清责任,让学校“敢”开展体育活动。应对学校体育运动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责任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界限,坚持依法处理纠纷,坚决打击学闹歪风,使学校敢于放开手脚开展体育活动。

三是营造氛围,让学校“愿”开展体育活动。教育、宣传等部门应强化宣传引导,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优势,采取巡回宣讲、播放公益广告等形式,努力营造关心、重视、支持学校体育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锻炼要切合学生实际

刘勤 (市第二高级中学)

近些年,不时有学生上体育课发生安全事故。很多学校因此被家长告上法庭,赔偿自不必说,还因此影响学校声誉。于是,为了稳妥起见,很多学校尽可能降低体育项目的难度,很多力量型项目都被取消;更有甚者,还有学校体育课改上自习课。

体育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健康对每一个人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但不能因为体育课上出现安全事故,就将一切责任归罪体育课。其实,现在体育课上出现的安全事故,很多都与缺乏锻炼有关。中小学生“小胖墩”“豆芽菜”体型也多是缺少运动的关系。

当然,锻炼要切合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等,要及时体检,排除遗传等隐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体育锻炼中收获快乐,收获健康。

■ 下期话题预告

网络低俗语言黑榜发布

6月2日,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召开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粗鄙语言的报告显示,“尼玛”“屌丝”和“逗比”位列前三。

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现象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二是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三是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

对此,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表示,互联网使得社会负面情绪、文化粗鄙现象经由网络放大。面对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部分网民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谩骂宣泄到网络空间。

下期话题:网络低俗语言黑榜发布。欢迎参与讨论。

书面来稿请寄本报专副刊部。电子信箱:baixinghuati@qq.com,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话题”字样,也可登录《鹰城网事》论坛“百姓话题”板块或加入“读者之声”QQ群(322625303)讨论,截稿日期6月11日。 (刘思鸣)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