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读者之声
3上一版
 
“特色”打工族广辟致富路
景区等级评定应让游客具有话语权
[下期话题预告]随处可见“低头族”
生态葬缘何“叫好不叫座”?
“绝壁垃圾”再唤文明出游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葬缘何“叫好不叫座”?

 

白杨林

清明将至,祭扫活动也即将进入高峰期。记者近日走访厦门各大墓园发现,墓地售卖正进入一年中的旺季。而与此相比,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法,却在厦门“遇冷”。目前,全市仅1例树葬、3例花坛葬、191例草坪葬。(4月2日《海峡导报》)

生态葬主张回归自然,主要葬法是树葬、花葬、草坪葬、江葬、海葬等,骨灰深埋地下或抛洒海中,地上不留标记物,以树、花等代碑,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尽管生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生态葬的推行依然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现实困境。

生态葬缘何“叫好不叫座”?很多人可能会把主要责任归结于“入土为安”“厚敛重葬”的传统习俗。诚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人们几千年,改变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生态葬遇冷不仅仅是一个观念问题,还牵涉到政府责任问题。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广生态葬法,可在一些地方,鲜有具体性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就连基本的宣传活动都很少见,很多地方虽然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却又落实不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当前各地超规格的“豪华墓”等占用耕地的事情屡见不鲜,墓地资源的稀缺性亦导致炒墓地之风盛行,诸多因素叠加造成墓地价格居高不下,给民众造成非常大的经济负担。

“多留一分地,留与子孙耕。”“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态葬打破了传统殡葬观念,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个颠覆式的殡葬模式,确实一下子无法接受,又顾忌到周围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难以快速接受,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适应过程。“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对于广大市民而言,当然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移风易俗,打破大操大办的传统丧葬模式,摒弃轻赡养内涵重安葬形式的传统观念,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为保护宝贵的土地资源尽一份力。

但加快推行生态葬,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政府而言,更要有所作为。生态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青山绿水,具有践行文明节俭新风的深远意义。要让生态葬引领殡葬潮流,政府一方面需要坚持开展移风易俗宣传与实践,帮助人们树立环保生态安葬理念。让生态殡葬践行者免受非议,另一方面要还原殡葬服务公益属性,出台鼓励政策,加大投资、奖励、补贴力度,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生态葬带来的实惠。只有这样,才是中国社会之幸,也是大自然之幸,生态葬也才能既“叫好”又“叫座”。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