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市继续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工作
68岁老人热心乡村文明建设
市政维修管理队集中修补路面
我市举办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班
爱心盒子送到山村小学
扫眼识人只需一秒
郏县农信社开展“惠农贷”工作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民王营坚持写了80万字关于农村建设的体会,村里谁干了不好的事儿,他会忍不住说道说道;谁干了好事儿,他带着人去表扬表扬——
68岁老人热心乡村文明建设

 

与王营相识是去年此季,这是一个对读书、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满热忱、年年写入党申请书,立志在有生之年入党的老人。

今年我市两会期间,王营打来电话:“妮儿,两会是咱市的一件大事,普通老百姓也应该关注,我想说说我的心愿。”这通电话,聊了近半个小时。他说,希望我市能继续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让人心向善,让年轻人孝顺老人,让乡里吹起文明风。

这位“可爱”的老人今年68岁,是我市湛河区曹镇乡银王村村民。

心系文明村貌

“看见孝顺、心善的人,我就高兴;瞅见谁作恶干坏事,那不中,心里不舒坦,看不过眼。”王营性格有些倔强,爱憎分明。

2月12日,春节在即,农村家家户户都忙着赶集储备年货。见到王营时,他刚从乡里割豆腐回来,“啥也没弄哩,但是这几天我干的事儿有意义,高兴。”

原来,那几日,王营忙着给村里评选出来的“文明和谐之家”、“好婆婆”、“好媳妇”家里送锦旗。“我们还请了民间腰鼓队,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登门送荣誉。做了好事就得表彰,这样才能树起标杆,让大家瞅着、比着做。”王营所说的“我们”指的是该村老年协会,腰鼓队是他自费买来瓜子糖块“给人家意思意思”请来的。

“一个村的精神风貌很重要,要发动力量让乡风文明起来。”带着这个想法,2013年4月,王营张罗着在银王村成立了老年协会。自此,担任会长的他忙着在村里义务传播精神文明,定期在村里黑板报上抄写孝道文化、健康常识等内容,发现村里的“真善美”他就以老年协会之名去赞颂,看到村里的“假恶丑”他还要去“说道说道”。

“做这一切,没人给他发工资,他乐意跑腾。”老年协会副会长王明健讲了一件王营的小事。去年,得知村里有个年轻媳妇不孝顺公公,王营便在村里黑板报上抄上一篇自己写的文章《让孝风吹遍银王村》,并拿上这篇文章到这个年轻人家里让她“帮助”校对,“实际上他是想拿这篇文章‘教育’她,后来他还给她送去了《拉荆笆》的戏碟。”

王营认为,得使孝道文化入其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别人,若是摆着老姿态狠狠训其一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村容村貌代表着一个村的整体形象,一旦乡风文明代代传下去,就是金不换的财富。”王营说,他会一直心系村里的精神风貌。

一心向组织靠拢

2013年7月2日这天一大早,乌云压头,往南翻滚,大雨瓢泼,王营判断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他想起了村南头的一个下水道。“那是个沟,平时有人不自觉往里面倒垃圾,万一堵塞,水排不出去,村里地势低的地方就麻烦了。”考虑到这些,王营拿起铁锹、打着伞就出门了。

走之前,他拿出老酒灌了两口。走出门,村道上有些地方的积水已经没过脚踝,王营小跑起来,大雨裹着风,刮跑了他的伞,他就索性冲进了雨中。

跑到时,水快漫出来了。“再不收拾,村里地势低的房子非淹不可。”王营拿铁锹探了探,没过一半多,他慢慢蹚进去,拿起铁锹疏通堵塞处。水沟有3个电线杆的距离、近200米,王营一步步、边蹚边清理,最深处已经到了他的胸口处。

“你赶快出来吧,上面雨泼着,下面水泡着,你这是想害病哩!快出来吧!”村民孔祥顺的娘路过此处见到王营一个人在沟里排水,大声喊道。深知王营对村里的事情热心得很,眼看是喊不上来,她便回村叫人。

很快,排水沟被疏通了。此时的王营是嘴唇发紫、浑身瑟瑟发抖。小跑回家,拧开酒瓶,又灌了两口,身上回暖的王营捂着被子睡了一觉,没得生病。

“您咋不喊别人一起呢?”

“雨下得大,没来得及,再说也没想着麻烦别人。”王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此前一天是7月1日建党节,村党支部开了党员会,他以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接受了熏陶,“前一天刚听了党的教诲,我要用实际行动向组织靠拢。”

听到这些,记者一时说不上话来。沉默中,王营起身回屋,拿出了他写的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我想入党,我写入党申请书写了好多年,后来终于成了积极分子,但是至今也没有成为党员,这是我的心头病,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入党。”王营郑重地说。

写下80万字教化后人

3月16日下午,王营来市里自费批发粉笔,天气暖和了,他要把村里黑板报上的内容更新起来。办完事,他特意打来电话:“我这些年写的东西你也见了,过年时我一个在珠海一家出版社工作的亲戚回来了,可以帮我把这些文字整理成书,留给后辈人,你能不能再来趟我家帮我看看哪些内容合适?”

王营爱读书,爱写东西。2006年,为记录银王村大学生村干部赵新平的先进事迹,深受感动的王营用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10万字的报告文学——《希望田野上的追梦人》,讲述了赵新平扶贫助困、造福乡里的感人事迹。从那之后,他写东西的习惯坚持了下来。“人老了之后,总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我想留下知识和读书的习惯,这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段话王营写于2006年7月9日,是他第一本“作品”的卷首语。

王营家西墙的大书柜是他花2000多元做的,也是家里最贵的物品。书柜内藏书有2100多本了。最醒目处还整整齐齐地放着他多年坚持写下的文字,总共29本,每本都有专门标注的页码,少则几十页,多则几百页,共计80余万字,涵盖他对农村育儿教育、孝道文化、精神文明、与人为善、健康常识等多方面的体会。

写下这些文字,王营曾经因久坐而在冬日里磨烂过大腿,翻烂过3本字典,用掉了700多根笔芯……

“我读书写字和我操心村里文明风貌这事是相通的,我都是结合村里的真事儿写的,能敲到村民心里去。再者,我读书写字也是为了提高自己,我要向党组织靠拢,需要不断进步才行。这些年,我从读书写字中找到了很多力量,越来越觉得这是财富,我的文字要是能出版,我先送你一本,你到的地方多,也将反映农村文明的思想传播传播,这农村文明了,国家才能真正的文明,我有信心。”王营吐露心声。

看着身穿蓝布裤子、旧鞋、旧棉袄的王营,听着这些话,很难让人觉得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本报记者 毛玺玺)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