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叶县常村人昆山打拼年入6亿余元
西许庄村打造美丽乡村游
研究生招生初试进入复试分数线确定
未来两天我市天气转阴
薛店镇河滩成了农民增收的“香饽饽儿”
抱团聚力才能在他乡站住脚
新华区强力推进法律援助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叶县常村人昆山打拼年入6亿余元

王国良创建的丝印器材公司。 王国良 提供
 

3月10日上午10时许,叶县常村镇客运站,一辆豪华大巴车正准备启程前往江苏省昆山市,来自常村镇及周边村镇外出打工的农民依次上了车。

“每天都有班车从常村直发昆山,我们去一趟昆山跟去市区没什么两样。”32岁的叶县常村人李宾说,他已经在昆山打工10多年了,对他而言,“昆山熟得很,那里老乡很多。”

常村人和昆山结缘于20世纪90年代初,常村的一批农民到昆山打工,他们从最底层做起,一步步在1000多公里外的陌生都市里站稳了脚跟。之后,一批又一批常村人来到昆山,投亲靠友,打工创业,逐渐融入当地。现在,常村镇每年劳务经济收入都在6亿元以上。

昆山有个“小常村”

“小常村”在昆山小有名气,它形成于1996年左右,是位于昆山市区玉山镇的一个居民住宅小区,是常村籍务工人员最早的“落脚地”。

“当时小区里70%的常住人口都是咱常村人。”常村镇驻昆山流动党支部书记聂九仓告诉记者,随着前往昆山务工的常村人越来越多,2006年,叶县县委组织部在昆山设立了流动党支部,聂九仓被委托来到昆山。当时,在昆山务工的常村人约有1.4万人,居住在“小常村”里的就有近3000人。

9年来,在昆山务工的常村人帮带帮、邻带邻,不断吸引剩余劳动力前往昆山。去年常村镇新增输出劳动力80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都去了昆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昆山打工的常村人有两万余人,他们已成为昆山“劳务军团”的重要成员。

“小常村”的“疆域”也在不断扩展,逐渐繁华的玉山镇郊区成了后期常村务工人员的“新家”。如今,两千余名常村人在“小常村”里买了房子,还有不少常村人在昆山市区其他地方置房安家。他们逐渐融进昆山各个地区,从农民工变身“城里人”。

常村企业成了昆山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我的老板也是常村人。”李宾说,他现在在一家丝印器材公司上班,老板王国良也是常村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汉,现在已是资产上千万的企业家。

王国良是常村镇文庄村人,1999年来到昆山,在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做门卫。公司专门生产飞机、汽车上用的线路板,每天有许多线路板、钻头废料需要集中处理。王国良无意中得知,这些线路板、钻头废料可以回收再利用,就和老乡“搭伙”开办了一家电子贸易公司,回收公司的线路板、钻头废料,再转卖给其他电子制造商。

“那是个只赚不赔的活,我干了整整两年。”王国良说,在那两年里,他接触到了许多电子公司老板,对电子制造业愈加熟悉。

2004年,王国良的不少客户都在采购丝网印刷版面,他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便着手创办了丝印器材有限公司,生产丝网印刷版面。如今公司拥有员工160名,年销售额达1.7亿元。

2012年,王国良在昆山市高新区购置地皮,创办新型材料加工公司,到去年底,公司销售额已突破1.5亿元。

王国良说,如今加工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他打算向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转型发展。“要懂得思变,尝试多向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这样企业才有前途。”他说。

如今在昆山五金行业小有名气的常村人赵钦阳,和王国良的经历有些相似。初到昆山时,他在一家五金批发门市部做送货员,给上海、苏州的客户送模具配件。

“我都不知道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赵钦阳说,昆山到上海一个来回200多公里,不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骑摩托车穿梭在两个城市之间,逐渐摸透了五金采购批发市场里的门道。

2008年,他开了一家五金批发部。随后他发现,非标模具零件的交货期太长,很多厂家都不能按时供货。于是他便创办了一家模具制造厂,专门生产非标模具零件,与自己门店里的货品配套售卖,吸引了不少客户。目前,批发门店和工厂的销售额每年都能保持在3000万元左右。

在昆山,像王国良和赵钦阳这样的常村农民企业家还在不断增加,他们涉足各行各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两千名常村人在昆山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其中资产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近100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20多家,它们集中在昆山经济开发区,逐渐成为昆山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新昆山人”站稳脚跟有“靠山”

“昆山和叶县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劳务对接模式,老乡们过来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叶县驻昆山团工委副书记王建业说,目前在昆山务工的叶县农民工近4万人。叶县劳务、常村劳务在昆山已形成了品牌。

2009年10月,平顶山、叶县两级驻昆山团工委正式揭牌成立,进一步拓宽劳务合作渠道,在强化管理和服务的同时,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过多方努力,在昆山务工的叶县农民工如今在工资、保险、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到了和当地正式职工一样的待遇。”王建业介绍道。

针对每年新输入到昆山的务工人员,平顶山、叶县两级驻昆山团工委根据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组织其进行就业岗前技术培训,并逐一安排工作。同时,开展“扶持青年企业家创业”项目,为有意创业的年轻人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

2013年10月,常村青年周春在叶县驻昆山团工委的帮助下,创建昆山奇力特液压油缸设备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研发中心合作,引进全套先进技术设备,实现了产品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并于去年底与日本一家公司签下了3个亿的产品合同。

现在,在昆山的第二代常村农民工开始崭露头角,新一批具有一定学历和技能的常村年轻人放弃普通工种,逐渐向企业管理层、技术层转移,引导着叶县劳务、常村劳务向“智力型”“技术型”转变。

(本报记者 张亚丹)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