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龙泉人在郑州打开致富“门”
市委办公室举行年度工作会议暨廉政党课
长桥镇农民过年:农家书屋里“充电”忙
自己能够走到今天,得益于老乡的帮扶
“春满鹰城”美术精品展开展
发挥统战独特优势 服务全市转型发展
“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 大型系列公益活动走进郏县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泉人在郑州打开致富“门”

上图:龙泉籍工人在雕刻门板。
图:龙泉人在郑州门厂生产现场。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王孟鹤 摄
 

叶县龙泉乡辖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万,外出打工的就有近2万人,其中在各个门业制造厂工作的就有9000余人,龙泉乡也成为远近闻名的“造门人之乡”。2月11日,农历马年腊月二十三,龙泉乡一片喜气热闹的景象,在外挣钱的村民们都回来过年了,本来就不宽阔的乡村道路挤满了小轿车。

“我1994年去深圳、佛山等地的家具厂打工,在做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王军营告诉记者。今年40岁的王军营是龙泉乡齐庄村人,在南方家具行业打工的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毕竟广东离家远,2008年我去了郑州的门业制造厂打工。”王军营说。对于门业生产的雕刻、木工、批灰、贴纸、底漆、打磨、面油、包装等工序,王军营在刚去的三年内都干过,如今的王军营已是郑州市某门业生产企业的厂长,他负责的厂里有工人50多人,其中90%都是龙泉人。

“乡里的外出务工人员自1998年开始在广东省接触做门行业,后来一部分人自己经营门厂。”龙泉乡副乡长屈振平说,该乡第一批外出从事门业生产的农民来自彭庄村,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门业生产越来越兴旺,从事门业生产的村民也扩大到全乡,其中大湾张村、齐庄村、彭庄村、李明己村等4个行政村从事门业生产的劳动力达到90%左右,其他村从事门业生产的劳动力也接近50%。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龙泉乡的门业生意逐渐形成了以中牟县九龙镇为中心的产业群。截至2014年年底,龙泉人在外开办的门业企业达到了130余家,其中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门业企业就有5家,销售额在2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有30余家,销售范围遍及全国各地,部分产品甚至出口到了中亚地区。“现在村里父子俩在郑州的门厂打工,一年下来落个20多万块钱已不是稀罕事了。”王军营说。

“现在逢年过节豫A牌照的私家车挤满了各村,有村民甚至要求乡里在主干道设置红绿灯解决堵车的问题。”屈振平说。

2013年12月28日,对于在外从事门业生产的龙泉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河南省近百家门窗企业代表共同庆祝河南省门窗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的4名常务副会长中有两名就是龙泉人。“协会目前已经吸纳会员单位近200家,大部分是龙泉人的企业。”该协会常务副会长、龙泉乡彭庄村人张松涛说,门窗业协会成立后,将成为门窗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门窗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许多龙泉人通过协会开展产品推介,拓展市场空间,通过信息发布会、产品推介会、宣传座谈会、现场演示会等多种方式,向消费者宣传新产品,推荐会员单位的品牌和产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还积极帮助包括龙泉人在内的生意人寻找土地资源、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我们的产品无论是男式木门、女式木门、儿童木门、老人木门等都能在市场上抢得一席之地。”张松涛说,“我的厂里有不少夫妻打工者,男的是操作工,女的是打磨工。”张松涛坦言,村民们在外地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租房子、生活消费花去了很多人的大部分工资,如果能回乡创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打工,将为村民省下一大部分钱。

年关岁末,龙泉乡许多造门人的家里都张灯结彩,酒肉上席,大家家长里短,交流着外出打工的体会和经验,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王孟鹤 张亚丹)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