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共圆“好人好报”梦
给父亲炫耀的机会
红柿秋韵
秋意渐浓
母亲的遥望
单脚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4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圆“好人好报”梦

 

☆娄禾青

吃新闻这碗饭久了,我一直很关注各阶层的好人和各种好人报道,也采编过许多好人典型。不为别的,就冲好人身上那勃发的正能量。

关注得多了,就渐渐发现一个自己不愿看到,又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我们选树的许多好人典型身上,不仅正能量很大,潜藏的某些负能量同样不可小觑。因为通过他们的事迹,人们体味到的,除却感人至深和值得钦敬,总有某些可怜、可叹、可悲若隐若现,让人心底隐隐作痛——他们几乎付出了能够付出的一切,却没有得到多少回报,生活得往往不及寻常人甚至非常艰难,还得忍受各种难以言表的委屈。于是,很多人看在眼里,凉在心头,便会渐渐地,也是不自觉地感到,好人未必有好报,做好人不容易,也不值得。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想让他见贤思齐,学做好人,自然就难了。好人典型释放的正能量,自然也会被大大抵消。

这当然有应该如何报道好人典型的问题,值得好好探究。但新闻报道毕竟是现实的反映啊,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还得在现实中找答案。

由此,我想到了那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口头禅:“好人有好报”。自己得到好人帮助时,我们常会用这句话向好人表示祝福;看到好人得到某些回报时,我们也常常会用这句话表示欣慰。

这句话尽管带着浓重的宿命色彩,却也是无比坚定的信念。正是因了这信念的始终不渝,才有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载的好人辈出,同时也让这句话自身至今仍生生不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是,作为一种信念,这句话所承载的,更多的是折射历史和面向未来,与彼时彼地的现实却往往有距离,甚至会有很大反差。回眸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谁都不得不承认,真正令人欣慰的“好人有好报”者,可谓凤毛麟角,而且所谓的“好报”,也多是最终落得一个好名声而已。最典型的,像家喻户晓的杨家将,岳家军等,哪一个不是让人在充满敬意的同时,也为其不幸遭遇万分痛心?东汉“四知先生”杨震的故事,也几乎是妇孺皆知:他从荆州赴任东莱太守途径昌邑县时,县令王密为感激他曾经的举荐之恩,在盛情接待的同时,以十斤黄金相赠,并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却坚决拒绝,并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闻听此言,只得惭愧离去,但是不少人却不知道杨震的“后话”:尽管也曾步步高升,最终却还是因佞臣谗言,被皇帝下诏遣回老家,在归途中悲愤地饮鸩自尽了。不错,历史地看,杨震确实是“好人有好报”了,既因清廉名垂青史,又以“四知”传诸后世,但在当世人的眼中,他却恰恰成了个“好人没好报”的教材,能不叫人寒心吗?

不过,纵然与现实反差很大,人们“好人有好报”的信念却从未改变,这又是为何呢?我觉得全在于,这句话还承载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企盼“好人有好报”的梦想。尽管这梦想一次次落空,但人们依然追梦不止。而这,又恰恰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仅要对“好人有好报”继续追梦不止,更应该方方面面齐努力,来共同圆这个梦。

圆梦也许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社会的方方面面乃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像看重“好人”一样,倍加重视“好报”:要从制度保障、组织关照、社会关爱等不同层面着手,让好人不仅得到精神上的好报,而且得到物质上的好报;不仅得到长远的好报,而且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现时好报。最起码,不能让好人因行善而变穷变窘变可怜。唯有如此,好人才能渐渐香起来。也唯有如此,好人才能渐渐多起来,直至层出不穷,以越来越壮大的好人队伍,造就我们的好乡村,好城市,好国家。

当然,好人自身也得转变观念。比如,你行善事,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要注重行善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自己活好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切不可为行善而影响过正常日子甚至倾家荡产。再比如,你可以行善而不求回报,但你没必要拒绝回报,因为回报本身也是一种高尚善举,也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种巨大的正能量。《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落水者送他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接受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说:“以后鲁国再有人落水,肯定还会有人施救。”孔夫子为什么会这样说?道理很简单,因为好人得到了好报啊!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